作者: 0.0
来源: 网络整理
2024-11-18 17:10:19
0
42
超市晚上卖不出去的生鲜商品并非都会选择倒掉,有些会采取降价出售等方式处理,但确实存在倒掉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品质印象维护:
如果频繁以极低价格销售临期生鲜商品,可能会让消费者形成该超市生鲜品质不佳、总是卖不出去才打折的印象。长期来看,不利于塑造高品质生鲜的品牌形象,影响顾客对超市整体生鲜类别的信任度,导致一些追求品质的顾客流失,所以有时候宁愿倒掉也不选择降价出售。例如,高端生鲜超市定位为提供优质新鲜食材,如果总是在晚上大幅降价处理剩余生鲜,消费者可能会质疑其日常售卖产品的新鲜度。
消费预期管理:
顾客习惯了能在晚上买到低价生鲜后,可能会特意等到晚上才来采购,白天正常价格的生鲜销售就会受到冲击,打乱超市正常的销售节奏和定价策略。为了维持合理的销售结构,超市可能放弃降价售卖剩余生鲜,而选择倒掉处理。
人力成本因素:
对剩余生鲜进行分拣、重新标价、促销宣传等一系列操作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成本。如果这些生鲜商品数量不多,或者剩余价值较低,综合算下来扣除人力成本后所获收益微薄,超市就可能觉得不值得花费这些人力去处理,从而直接倒掉。比如一些已经切好包装的鲜切水果,到晚上剩下的量很少,重新整理促销花费的人力成本可能比售卖所得还高。
运营效率权衡:
超市运营有其既定流程和时间安排,晚上闭店后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盘点、整理货架、清洁等诸多工作,花时间去处理卖不掉的生鲜商品可能会影响整体的闭店进度和后续工作效率,权衡之下选择简单直接的倒掉方式,以保障后续运营环节顺利进行。
保质期规定执行:
生鲜商品往往有严格的保质期界定,一旦临近或超过保质期,即便外观看起来尚可,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为了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规,避免因销售过期或临界过期生鲜而面临监管处罚,超市会选择将这些商品倒掉,而不是冒险降价出售。例如,一些冷藏的鲜牛奶,保质期较短,到期后就必须按规定处理。
质量责任规避:
如果将即将过期或者品质稍有下降的生鲜商品降价出售,后续若有消费者因食用出现健康问题,超市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和赔偿风险,为了避免此类潜在风险,干脆倒掉更为省心,减少后续可能出现的麻烦。
不过,现在也有很多超市会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捐赠、内部员工福利等合理合规的方式来处理卖不出去的生鲜商品,以避免浪费的同时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