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处都在谈及电商对传统零售冲击的时候,便利店在中国反而正在经历一个快速成长期。便利店零售市场以15.9%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市场前景广阔,即便是便利店业态最为成熟的上海,也尚未完全饱和。
1、什么样的城市可以开便利店?
2003年,全家首次进入大陆市场,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实验店。
“依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的城市,即是便利店行业可以进入的时期。到1万美元时,可快速发展。2002年上海人均GDP已接近6000水准,因此看好上海发展及消费潜力,成为了便利店行业的排头兵。
2、便利店为什么爱扎堆?
上海是罗森的大本营。宁波、杭州、镇江、无锡、嘉兴、苏州…你会发现罗森选择的这些城市都在上海工厂周边,当天物流3、4小时能辐射到的地区。
是否拥有专供的食品加工厂和成熟的物流体系是品牌便利店区别于杂牌店的地方。以52week便利店为例,总部拥有3大现代化生产基地和2大研发基地,强大产能供应全国,自产近200种快餐鲜食,工厂直供,成本更低!
3、为什么北京便利店生意不好做?
北京啊北京,夜里人在城外,白天人在城里。天冷不愿出门,路宽懒过马路。
“北京的24小时便利店为什么比上海少很多?” 知乎上最热门的回答总结为“三个半”:生意只能做“半年”,马路只能做“半边”,一天只能做“半天”。
偌大的一个北京城,24小时的便利店开在哪儿“都很痛苦”。
4、为什么办公楼下的那家便利店关门了?
罗森关掉了一批租金和营收不成正比的办公楼门店。看似拥有稳定客流的办公楼,便利店生意也不好做。
“如果这个楼是满的话,办公楼便利店开张的第一天,估计就是生意最好的一天了,因为天天吃人家会吃厌,周边又不断有新的饭馆开出来,客流自然会减少。”再加上办公楼的门店晚上是没有生意的,双休日也是没有生意的。
5、在住宅区开便利店,得先做这些事情
比方说要入驻一处住宅小区,最好晚上去楼下“数灯”。比起书面报告上的数据,我们要更相信自己在现场看到的东西。 “开发商说这个小区已经卖完了,但是你上网一查,会发现又有很多房子挂着卖,所以入住率到底是多少呢?”要一家家地去数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看灯的颜色是不是不一样,有的开发商会故意把灯都开着。我们还要看外墙上空调装了没装。” 这叫做“现场信息采集能力”,“在中国做生意,尤其是做零售生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6、新的机会出现在郊区新兴的住宅区,比如……
随着城市发展,物价、房价暴涨,许多人在郊区住豪宅、开豪车,生活质量却不高。想买个包子就只能在吃路边摊,想给孩子买个小玩具都没地儿买。
——城郊的配套生活设施跟不上,这就是便利店的机会。人的消费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便利店说到底做的还是年轻人的生意。
7、说要吃得清淡点,但最好卖的还是重口味
如果你开始把“要吃得清淡点”挂在嘴边,那说明你老了。
年轻人的味蕾只分辨的出浓油赤酱、酸爽麻辣的——这是便利店的销售数据说的,便利店最关心的就是年轻人的口味。
为什么麻辣烫卖的好?为什么麻辣香锅卖得好呢?还有,你发现了吗,日本的拉面一年比一年咸了?
“今天的90后,未来的00后,从小喝的是100%的果汁,可乐、雪碧,他们的味蕾现在只知道甜酸苦辣,其他的味道很难辨别了。”40多岁的朋友说,“呀,这个面这么咸?”可是你看,“大街上年轻人都在排队。”
8、便利店最赚钱的,是关东煮、包子、盒饭、冷饮···
在英敏特面向3,000名20-49岁的互联网用户的调查中,94%的受访者过去六个月都曾在便利店购物,最主要的消费品类分布于食品与饮料。
从消费偏好看,中国大陆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食品类商品,尤其是速食商品。在便利店的销售品类中,自产研发的烘焙、甜品和鲜食类食品的毛利高、购买频次也高,是便利店的主要盈利点。根据全家提供的数据,鲜食系列占全家总营收40%以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谈论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时候,便利店的经营者最先考虑的,总是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胃。
9、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口味?去逛逛便利店
例如某便利店,总部配送馄饨、饺子等近200种快餐鲜食:
便利店+快餐店
水饺、馄饨、酸辣粉、盖饭、拉面···
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分分钟奉上
10、便利店卖包子,竞争来自于街头小贩
“便利店一个包子卖2块5,马路上一个包子1块2、1块5。”要怎么才能卖过人家?关键是要东西竞争发生在哪个环节,从消费者不同阶段的需求中寻找差异化优势。
便利店消费者还是愿意为卫生、安全买单,便利店首先要改的是包子的口味,“很多消费者认为便利店的包子不好吃,不是不好吃,是配方得改。”
便利店的包子一蒸就是好几个小时,怎样才能保持口感不让包子烂掉?要进行配方的调整,但不能添加有害的东西,只能在高精粉、低精分的调配花功夫,这里头都有讲究。